歲末回眸,湖南經濟大船劈波斬浪,奮楫前行,一幕幕場景令人難忘。
這一年,全省上下只爭朝夕,各條戰線爭創佳績。全省糧食又獲豐收,工廠數字化升級喜見成效,太陽能電池、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外貿“新三樣”揚帆遠航。
這一年,湖南經濟盡管“數有波動”,大趨勢依然保持“穩中有進、進中提質”。從一季度4.1%到上半年3.6%,再到前三季度4.0%,gdp同比增速走出了一條波動曲線,透出十足韌性,彰顯堅韌本色。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湖南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打好打贏“發展六仗”,深入開展“走找想促”活動和推動高質量發展大調研,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邁出堅實步伐。
“從目前看,湖南四季度繼續保持了良好勢頭。”省統計局專家稱,“乘風、破浪、向前”——2023年的“湖南答卷”可圈可點。
穩扎穩打,“基本盤”筑得更牢
后疫情時代的恢復,注定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
頂住國內外多重超預期壓力,省委、省政府未雨綢繆、沉著應對、精準施策,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打好打贏“發展六仗”。
“2023年穩經濟,關鍵在擴內需。”年初,全省上下即形成共識。
項目建設穩投資。從年頭的1158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到年末的湘江科學城項目開工建設,省委書記沈曉明,省委副書記、省長毛偉明均親自謀劃、出席開工儀式加油鼓勁。
穩增長20條、促消費20條、文旅振興20條,以及工業領域18項支持措施、防風險20條、民營經濟發展30條……系列舉措高頻推出,穩扎穩打擴內需,把“基本盤”筑得更牢。
文旅搭臺促消費。力推“五張名片”,發放文旅消費券,舉辦文旅節(會展)。沈曉明在郴州召開的全省旅游產業發展推進會上強調,要把旅游這把火燒得更旺一些。
消費重現活力。前10月,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旅游收入、限額以上住宿業和餐飲業營業額同比分別增長5.4%、62.29%、12.2%和12.3%。
年終歲末,長沙夜市人頭攢動、商場和餐館人氣旺盛,郴州東江湖民宿預定火爆,張家界、南岳各大景區迎來賞雪“打卡”游客。
投資企穩回升。全省推進有效投資重要項目協調機制持續發揮關鍵作用,工作專班“烹制”經濟“硬菜”。前11月,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及以上重大建設項目投資增長4.6%,其中億元及以上建設項目投資增長5.2%。
一批大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吉利新能源汽車基地、漣鋼冷軋硅鋼項目一期等產業項目投產。眼下,“寧電入湘”工程、莽山水庫、平江抽水蓄能等大項目建設現場一派火熱,全力沖刺年度目標。
擴內需的同時,湖南支持外貿企業“走出去”,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外貿擴容提質,實現“三駕馬車”齊驅。
前11月,全省進出口總值5616億元,其中,進口較上年同期增長15.4%。工程機械海外熱銷,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合計出口63億元,同比增長35.4%。
船來船往,城陵磯港集裝箱繁忙起吊。繼2022年集裝箱吞吐量首破100萬標箱,今年有望突破120萬標箱,城陵磯港坐穩“百萬標箱樞紐大港”。
高鐵飛馳,懷化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前10月,懷化國際陸港面向東盟開行班列358列,同比增長190%,湖南與東盟越來越近。
省統計局專家表示,隨著下半年經濟持續恢復,全省經濟運行逐步企穩向好,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增強。
電力“滿格”!平江電廠、華容電廠、五強溪擴機工程等項目投運,全省電力供應平穩,成功經受住了夏季電力4165萬千瓦歷史最大負荷考驗,夯實高質量發展的電力支撐。
飯碗端牢!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實施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糧食總產量613.6億斤,連續第4年超600億斤;全省生豬產能保持穩定,前三季度生豬出欄4621萬頭,居全國第二位。糧豬安天下,為經濟社會發展夯實“壓艙石”。
風控有效!今年以來,全省物價總體平穩,“保交樓”交付率排名全國前列,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預期目標,各種風險隱患防控有力有效,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進中提質、總體向前。
向“新”而行,新質生產力奔涌
“3、2、1,點火!”
12月9日07時39分,兩顆“湖南造”衛星搭載朱雀二號遙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標志著我省在衛星領域又有新突破。
沿著兩顆衛星的“軌跡”,洞見湖南新質生產力奔涌。
今年來,應對復雜形勢和風險挑戰,省委、省政府出臺指導意見,明確“4×4”主攻方向,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調結構、壯鏈群,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產業升級構筑競爭新優勢,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賦能產業發展。
湖南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未來長板”加快形成——
吉利遠程新能源商用車首臺遠程超級van在湘潭下線、廣汽埃安長沙分公司建設項目全面開工……湖南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發展。前10個月,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66.13萬輛,同比增長78.2%,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4.3個百分點。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邏輯芯片、工業控制計算機及系統、鋰離子電池、新能源汽車產品產量一直保持30%以上的高增速。
“湖南創造”積蓄發展新勢能——
湖南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科技研發投入只增不減,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創造出多個全國、世界之“最”。
今年,“十大技術攻關項目”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3項,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新一代自主安全計算系統集群、下一代信息網絡創新型產業集群新入選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
前10月,全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比重12.8%,比前三季度再提高;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超50%。涌現了鎘低積累水稻、世界首臺可變徑斜井巖石隧道挖掘機等國際領先技術成果。牽頭組建11家全國重點實驗室,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蹄疾步穩。
“湖南智造”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在資興湘煤集團周源山煤礦,利用5g+工業互聯網,工作人員在礦井外即可完成高難度、高精度操作,工效提高,采礦更安全。
在寧鄉經開區,楚天科技新上智能生產線,密密麻麻排列的小藥瓶飛快經過檢測箱,在工業級高清鏡頭下,人肉眼不能瞧見的細小玻璃屑、小色塊、纖維毛發、包裝材料等外觀缺陷“無處遁形”。
如今,這樣的智造場景在三湘大地越來越多。今年3月,湖南啟動“智賦萬企”行動,以建設智能工位、智能制造產線(車間)、智能制造企業為著力點,讓千行百業“數字化”前行。
“大企業建平臺,中小企業用平臺”,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數字化轉型之路。如中聯重科打造中科云谷工業互聯網平臺,面向上下游中小企業共享數據,帶動鏈上中小企業協同智能化升級。
根據省工信廳數據,前11月,湖南新推動逾10.7萬家企業上云,新入選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13家,新建智能制造企業724家。
從傳統產業到新興產業,從實驗室到生產車間……數字化助推產業升級轉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熱情相擁,助推新質生產力奔涌,壯大發展新動能。
自信從容,越是艱難越向前
外部形勢復雜,外需放緩,內需亦露疲態,湖南經濟在疫情之后的復蘇步履維艱。
千磨萬擊還堅勁,越是艱險越向前。
4月28日,省委書記沈曉明在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時強調,要以更加自信從容的姿態,理性判斷、辯證分析經濟形勢,既要直面挑戰又要把握機遇,下大力解決發展中面臨的難題。
瞄準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一攬子”扶持政策紛至沓來。困難越大,越要讓每一條政策都精準落地,發揮最大效能。
省里出臺“民營經濟發展30條”提出,強化金融支撐。今年10月,湖南省企業流水征信平臺上線,賦能廣大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
湖南鼎創電力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以往從銀行貸款,均需用房產或其他產權抵押。此次申請在征信平臺上線的“流水貸”產品,公司法人劉國華只在線上提交了個人和企業基本信息,幾分鐘即完成風險評估,獲得200萬元貸款。
外部風險挑戰越大,越要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打破制約資金、勞動力、土地、技術等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只需在“智稅云廳”上輕輕一點,便能網上連線“遠程輔導專席”,實現稅費業務處理“屏對屏”,退稅減稅審核“一對一”。辦稅企業頻頻點贊:“稅費服務越來越數字化、智慧化、便利化。”
湖南將優化營商環境視為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按照省政府部署的“打好優化發展環境持久戰”,今年以來,全省著力推動75項年度重點任務落實。
全省開展的“三送三解三優”行動共收集企業問題9330個、幫助解決8000多個;“一碼一網一平臺”(營商碼、優化營商環境網、優化營商環境一體化平臺)三位一體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系統,長效常態為企紓困解難;打造“一件事一次辦”升級版,“一網通辦”事項超1.2萬項。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活動中,我省和長沙市繼續領先全國,均居中西部地區首位。
下行壓力愈大,愈要培育更多“增長極”。
長株潭城市群作為湖南的經濟引擎,眼下正著力構建錯位發展、特色明顯、相互配套的產業發展新格局,進一步支撐湖南經濟蛋糕做大做強。
謀定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創新谷”長沙展現了敢為人先的魄力和擔當。9月1日,在長沙舉行的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首開式上,40個重大項目現場集中揭牌、簽約或開工。
“動力谷”株洲依托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以軌道交通、航空航天、陶瓷等產業搶占高端市場。
湘潭實施八大工程,構建起以自創區湘潭智造谷“兩核六園”為創新承載主陣地,以湘潭高新區、湘潭經開區為引擎的全域創新格局。
放眼全省,“一核兩幅三帶四區”各盡所能、各展其長,區域板塊聯動發展格局加速形成,多個經濟重要“增長極”,正拔節生長。
衡陽、岳陽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建設,新時代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成功獲批,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提質增速,區域、城市間的對接更加緊密,湖南打開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溫暖民生,提升百姓獲得感
“人力資源超市”上線運營,為促進就業搭建平臺;
100所縣域普通高中“徐特立項目”全面開工,可新增加學位6萬多個;
農村公路提質改造5695公里,農村“三路”“兩網”建設不斷提速……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湖南把改善民生作為第一政績,打好重點民生保障仗,打造一些標志性的民生工程。
今年來,省委書記沈曉明在多個場合反復提及“保障和改善好民生”。全省把打好重點民生保障仗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關鍵一仗,成立工作專班,兌現每一項“民生清單”,交出了一份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就業是民生之本。今年來,各地主要抓住重點群體,大力推進以鄉情為紐帶的返鄉創業,依靠創業帶動就業,全省新增城鎮就業74.35萬人,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永州把“湘商回歸”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大力優化營商環境,52家市縣級異地永州商會全部掛牌成立湘商回歸和返鄉創業聯絡站,新發展創業園區(基地)118個,新增就業崗位近2萬個。
搭平臺、架橋梁、促就業。11月18日,湖南“人社超市”正式上線運營。目前已發布招聘會492場,4.23萬家企業提供30.79萬個招聘崗位。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省政府將“徐特立項目”建設列入十大重點民生實事項目之首,兩年內支持100所縣域普通高中開展標準化建設。
12月8日,祁東縣育賢中學特立教學樓、靖州縣第一中學特立體藝館等7個“徐特立項目”正式開工,標志著全省100所縣域普通高中“徐特立項目”全面開工建設,預計可增加學位60480個。
針對百姓看病難,打造群眾滿意的“暖心醫保”。
“我出院剛到家,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就打卡到賬了。”近日,湘陰縣新泉鎮青龍橋村的張女士對縣醫保局的暖心服務感激不盡。
年初,省委、省政府把農村適齡及城鎮低保適齡婦女“兩癌”免費檢查100萬人、推行異地就醫結算與基層醫保代辦服務列入重點民生實事,增進百姓福祉,托起“穩穩的幸福”。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連續7年,湖南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夏季攻勢”。前11月,全省地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8.6%,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1.1%、分別居中部第一位、第二位。
今年來,在財政收入偏緊的情況下,全省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確保民生支出占比達70%以上。
民生底線兜得更牢。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應保盡保。全省城市低保平均標準達到每月657元,農村低保平均標準達到每年5849元。
基礎設施提質改造。2000個列入重點民生實事項目的城鎮老舊小區全部完成改造,全省完成農村公路提質改造5695公里。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對脫貧縣和重點幫扶縣的資金投入持續增長,產業和就業幫扶力度持續加大,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8個縣入選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建成農村戶廁12.3萬戶,整改率近90%。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當前,“十大重點民生實事”全面完成,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文/李偉鋒 張尚武 孟姣燕 謝卓芳 黃利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機電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JDZJ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