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個子,深邃的目光,溫文爾雅,他是中國電力規劃設計協會電力行業“四優”評委會委員、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力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獲得者、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華東院(以下簡稱“華東院”)原總工程師陳仁杰。
小荷才露尖尖角
1977年,插隊兩年的陳仁杰,經過兩個多月的備戰,考入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電廠熱能動力專業,成為恢復高考后的首批大學生。他始終心存感恩,因為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他與我國發電技術共同超越騰飛的漫漫征途。
上世紀80年代,我國首批20萬千瓦火電機組建設方興未艾。加入華東院不久的陳仁杰便參與到浙江鎮海電廠2臺20萬千瓦燃煤機組的設計中,并且憑借突出的業績,榮獲了全國“1985年度五百萬千瓦投產立功競賽功臣個人”和上海市“1985年度新長征突擊手”稱號,嶄露了頭角。
進入90年代,我國60萬千瓦火電機組建設蓄勢待發。陳仁杰作為專業負責人,參與了浙江北侖港電廠一期2臺60萬千瓦燃煤機組、揚州第二發電廠一期2臺60萬千瓦燃煤機組等工程的設計。
這些項目的履行,為陳仁杰打開了與國外同行交流合作的窗口。1989年9月,他帶領工程技術人員,出色地完成了與美國Ebasco公司聯合設計的國家“七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當時南方最大的火力發電基地之一——北侖港電廠的CAD工作,使華東院成為我國電力設計行業的排頭兵。
“改革開放給電力行業帶來的初期成果,就是國際化視野、全過程思維與先進技術,這些都為我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并使我意識到,學習中的親身實踐與交流積累,缺一不可。”陳仁杰說。
超超臨界傳捷報
2002年,華東院承接了我國首座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機組電站——華能玉環電廠4臺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工程的技術研發和設計任務。
“什么是超超臨界?與國內60萬亞臨界主力機型、進口90萬超臨界機型相比,有哪些異同?一接到任務,課題組就提出了7個‘不清楚’。同時,課題研究與工程實踐同步進行,這在行業內并不多見。”項目主管總工陳仁杰清楚,攻下超超臨界技術困難重重,但也更是彌補這些行業空白的機遇。
為此,他帶領團隊,依托華東院承擔的國內首臺60萬千瓦超臨界引進機組上海石洞口電廠和上海外高橋電廠二期90萬千瓦超臨界引進機組工程,遍訪國外主要技術廠家和電廠,撰寫了大量專題研究報告,進行了多項設計試驗。
苦心人天不負。2007年11月,華能玉環電廠創造了12個月內建成投產4臺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的世界紀錄,填補了我國在超超臨界機組電站設計領域的空白,帶領我國常規火電技術走在了世界前列。該項工程獲得了“2008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金獎”“電力行業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等多項殊榮。同時,華能玉環電廠一系列完全自主設計的科研成果和設計經驗,為國內后續項目建設起到了示范和借鑒作用。陳仁杰和他的團隊也由此榮獲了“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節能減排再突破
2012年底,二次再熱技術國產化課題正式被列入“十二五”節能減排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并在世界首臺百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國電泰州電廠二期工程中得到應用。
“這又是一次搶占百萬千瓦火電技術全球制高點的機遇。”陳仁杰再次參與到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高效率低排放的超600℃百萬千瓦等級超超臨界機組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項目,負責子課題“二次再熱機組熱力系統優化與集成”研究,同時主持課題依托項目——泰州電廠二期2臺100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工程設計。他帶領團隊精心研發設計,刻苦鉆研探索,先后采用了二次再熱、系統設計優化、先進節能環保技術等14項提效技術,進行了集成創新綜合應用。
2015年9月和2016年1月,國電泰州電廠二期工程3號、4號機組先后正式投入商運, 標志著我國在高參數大容量機組方面徹底擺脫了國外知識產權的束縛,正式從發電大國邁向發電技術強國。
在參與玉環項目建設的同時,陳仁杰還作為主管總工,負責了我國第四座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電站——上海外高橋第三發電廠設計。該項目圍繞提高電廠發電效率提升進行了全面技術創新,綜合節能率在3%以上,創造了電廠運行供電煤耗世界最低的紀錄,同時可減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萬余噸,榮獲“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金獎”“國家優質工程金獎”“全球卓越績效獎”“亞洲年度最佳環保電廠”等眾多獎項。
鍛造“核”心競爭力
發展新能源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核電作為清潔的基荷電源,將為能源結構調整作出更突出的貢獻。火電設計出身的陳仁杰在核電常規島設計中亦有造詣。
他曾作為項目主管總工,負責多個核電廠址的普選工作,承擔了巴基斯坦恰希瑪2號機組、浙江方家山核電、浙江三門核電廠一期等工程常規島的設計工作,還作為課題主管總工,參與我國“863計劃”第四代核電技術——“高溫氣冷堆示范電站技術方案”研究,帶領課題組成員與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共同完成了“10萬千瓦級高溫氣冷堆示范電站技術方案”研究和“16萬千瓦級高溫氣冷堆示范電站技術方案”研究,為高溫氣冷堆示范電站的工程實踐奠定了理論基礎。
“陳總的項目個個出彩,是因為他敢冒險,不墨守陳規。”上海外高橋第三發電廠設總袁因說,大部分設計人員習慣按照成熟的規范操作,但陳仁杰認為技術、理論和認識都在變化,工程規范也要突破。
出于安全要求,核電項目建設一般按照“參考電站”設計,盡可能少作變動。“因為常規島對核電安全影響較小,所以在不影響安全的情況下,我們應將火電設計經驗運用到核電上,主動配合相對要求較高的核島建設,才能做到既保證安全性又提高經濟性。”陳仁杰說,沒有突破就沒有發展。
在負責方家山核電廠建設時,受地理條件限制,如果按照參考電站的設計標準,將會因汽機房位置太高而增加廠用電。為提高電廠長期運行的經濟性,陳仁杰帶領設計團隊提出常規島廠房相對核島廠房降標高設計的改進方案,并通過常規島的設計調整保證接口不變,避免了核島設計的變動,獲得了專家的一致好評。
2018年9月21日,由華東院承擔常規島及其BOP設計的全球首臺AP1000三代壓水堆、中國首臺三代壓水堆——浙江三門核電一期工程1號機組168小時性能試驗通過,各項參數滿足設計要求,具備商業運行條件。“創新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一定要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在該工程設計中,陳仁杰秉持了敢拼敢闖的思路。
一路探索,一路拼搏,一路榮耀,一路輝煌。“能有這些榮譽和成果,是因為趕上了電力工業大發展的好時代,是勇于創新、敢于擔當、團結奮斗的華東院優秀電力設計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只是踏實做好本職工作而已。學有所得,勞有所獲,就是最大的幸福。”陳仁杰說,作為700℃燃煤技術聯盟的成員,他已在追求更高目標的路上闊步爭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機電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JDZJ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