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速發軔于價廉但價廉未必低速
殷承良認為,低速電動車之所以能夠保持野蠻生長,根本原因在于價格低廉。低速電動車面市之初,整車售價普遍在3萬元左右,目前購車成本更低。由于其購買和使用成本相比傳統乘用車和微面、微卡等跨界乘用車更低廉,迅速在三四線城市及鄉鎮農村流行開來。這部分消費者購買力較低,但仍有駕車出行的需求,低速電動車恰恰符合其出行需求和消費水平。
另外,前幾年傳統乘用車企的電動汽車研發和制造正處于起步階段,產品售價普遍較高,補貼優惠往往不能深入鄉村,整體優勢尚未凸顯。在此背景下,低速電動車獲得了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得以迅速占領市場。殷承良說:“低速電動車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隨著技術發展,繼續強調‘低速’概念,這種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最高時速越來越高,質量越來越好,本就是車輛的普遍發展規律,低速電動車這種低質、低價的產品必然會隨著技術的成熟而不斷升級。”
在“雙積分”政策正式落地后,眾多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開始布局發力,純電動汽車整體制造水平已經今非昔比,鋰電池隨著產量增多成本不斷下降,使整車制造成本大幅降低。從今年上市的純電動汽車產品看,續駛里程在300km左右的電動汽車,扣除補貼后的價格往往在12萬元左右。殷承良表示,新能源汽車產品成本及售價降低實屬必然,低價早已不是低速電動車的專利。
規范化乃必經之路但管理需一視同仁
“低速電動車技術條件標準的出臺,和低速電動車企的強烈呼吁密不可分。不難理解,當資本積累到一定階段,低速電動車企開始尋求資質、上路合法性等方面的認可。”殷承良說,“但是,低速電動車企應清醒地認識到,國標出臺后,恐怕他們未必是最大的贏家。”殷承良解釋,低速電動車企業在認識上存在一定誤區,認為低速電動車只能由其生產制造。事實上,傳統汽車經過百余年的發展,擁有成熟的四大造車工藝,當其有意轉型、產品下探時,同樣類型的產品,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工藝精細程度,都將遠遠超過低速電動車企。因而,現在不能樂觀地斷定,低速電動車國標出臺后,受益者一定就是低速電動車企。
當前,低速電動車監管還存在諸多不規范甚至空白的領域,如稅收監管、產品質量管控、企業資質等問題。未來國標落地后,低速電動車企將面臨更為嚴格的管理,兼并重組是低速電動車行業面臨的必然結局,預計90%的企業都將面臨淘汰。殷承良認為,無論是從汽車行業整體發展,還是低速電動車企生存現狀來說,低速電動車國標的出臺都有必要延期,“當低速電動車被廣泛淘汰后,國標的存在也就顯得可有可無。”殷承良說。
殷承良認為,需要指出的是,從技術條件上講,沒有必要將“低速”概念固化下來,國標的出臺是為低速電動車正名,而在上路運行及規范化管理方面,殷承良呼吁加強監管。“偷稅漏稅、無視安全法規,這種現象必須遏止。野蠻生長只是初始狀態,隨著體量上升,規范化管理是必經之路。管理手段不需要另辟路徑,低速電動車作為交通出行工具,應當納入現行道路交通安全規范體系中。”殷承良說。
為了保障行人、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低速電動車必須遵循一定的道路安全規范、安全碰撞法規。低速電動車作為出行工具,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單獨設立規范條例,應和普通機動車一視同仁。在殷承良看來,鑒于目前低速電動車迅猛擴張的態勢,加強監管十分必要,但監管不是要限制其產品形態,而是要在規范駕駛和市場運行方面加大力度。
國標出臺低速轉正開啟行業洗牌時代
2016年,我國乘用車產量超過2800萬輛。最近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乘用車產能已經達到近5000萬輛規模,產能嚴重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傳統汽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產品價格不斷下探,轉向微型車市場很有可能成為部分傳統車企的選擇。隨著技術進步、造車成本下降,微型電動汽車對低速電動車造成的沖擊也不容忽視。
事實上,傳統車企下探的腳步比業內預想更為迅速。日前,上汽通用五菱在柳州上市一款全新電動汽車,該車補貼后售價3萬余元,不僅低于知豆電動汽車,而且和低速電動車售價相近,上市首日銷量即達幾千輛。據了解,廠家向消費者承諾,在國家補貼退坡后,價格并不會提高,但具體做法不便透露,仍處于商業保密階段。“這款車上市后引起業內廣泛關注,它既滿足駕駛需求、出行需求、娛樂需求,并且售價具有相當的優勢。如果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類似產品,其對低速電動車的沖擊力將是摧枯拉朽式的。據我了解,該車在廣西柳州當地已經對低速電動車造成了一定沖擊。”殷承良說。
殷承良認為,面臨日益嚴峻的市場競爭環境,低速電動車企必須謀劃轉型之路。目前低速電動車企多為以下幾種企業轉型而來:零部件企業,生產方式以拼湊、組合為主,該類型企業占低速電動車企絕大多數;摩托車、電動自行車企業,類似改裝車企業,產品銷量規模大,但企業數量占比低;農用車、專用車企業,將低速電動車作為新的增長點。這些企業的制造水平有限,部分甚至仍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生產階段,因而和傳統車企同臺競技時,劣勢十分明顯。
殷承良認為,低速電動車能否獲得新能源汽車積分的問題,將在很長時間內存在爭議,但近幾年低速電動車不可能獲得新能源汽車積分。“‘雙積分’政策是國內車企及跨國公司利益博弈的結果,低速電動車企的力量還不足以攪動這池深水。低速電動車劃為乘用車品類,技術條件標準落地,不但不會對傳統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造成沖擊,反而會加速低速電動車行業的洗牌。”殷承良說,“今年以來,山東、河南兩大低速電動車消費重地,均開展了一系列行業整治行動,一些魚龍混雜且存在極大安全隱患的小作坊式企業都已經出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機電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JDZJ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