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雜糧饅頭質構特性研究的重要性
二、質構儀的工作原理與測量參數
-
硬度:指食品在第一次壓縮過程中所承受的最大力,反映了食品抵抗外力破壞的能力。硬度越大,食品越不容易被壓縮變形。
-
彈性:指食品在去除外力后恢復原狀的能力。通常用第一次壓縮過程中樣品變形后的恢復程度來表示,彈性好的食品在去除壓力后能夠迅速恢復到接近原來的形狀。
-
咀嚼性:是指將食品咀嚼到可吞咽狀態所需的能量,它是硬度、彈性和粘聚性的綜合體現。咀嚼性越大,說明食品越難咀嚼。
-
粘聚性:表示食品內部結構的粘結程度,反映了食品在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完整性的能力。粘聚性好的食品在咀嚼過程中不容易破碎成小塊。
-
回復性:指食品在第一次壓縮過程中回彈的能力,反映了食品的彈性恢復特性。回復性越大,說明食品的彈性恢復能力越強。
三、利用質構儀分析雜糧饅頭質構特性的實驗流程與參數設置
-
原料選擇與配比:選取不同種類和比例的雜糧,如玉米、燕麥、蕎麥、小米等,與小麥粉進行混合。根據實驗設計,確定雜糧的添加比例,一般可以從10%開始,逐步增加到50%或更高,以研究雜糧添加量對饅頭質構特性的影響。
-
和面與發酵:按照一定的工藝流程進行和面,將原料與適量的水混合,揉成均勻的面團。控制面團的加水量、和面時間和和面速度,以保證面團的質量。將和好的面團放入適宜的環境中進行發酵,控制發酵溫度、濕度和時間,使面團充分發酵。
-
成型與蒸制:將發酵好的面團分成適當大小的劑子,揉成饅頭形狀。將成型后的饅頭放入蒸籠中,進行蒸制。控制蒸制時間和火力,使饅頭充分熟透。蒸制完成后,將饅頭取出,在室溫下冷卻一定時間,使其達到穩定狀態。
-
探頭選擇:對于雜糧饅頭這種質地相對較軟的食品,通常選擇圓柱形探頭,如P/36R探頭,其直徑一般為36mm,能夠較好地模擬口腔對饅頭的壓縮作用。
-
測試速度:測試速度會影響質構測定結果。一般來說,測試速度過快可能會導致饅頭來不及發生變形就破裂,而測試速度過慢則可能會使饅頭在測試過程中發生水分散失等變化。根據經驗或相關標準,設置合適的測試速度,通常在1 - 5mm/s之間。
-
觸發力:觸發力是指探頭開始記錄數據時所施加的最小力。設置合適的觸發力可以避免探頭在接觸饅頭表面時因微小的壓力變化而產生誤觸發。觸發力的大小應根據饅頭的硬度和測試要求進行調整,一般在0.1 - 1N之間。
-
壓縮距離:壓縮距離是指探頭從接觸饅頭表面到壓縮至一定深度時移動的距離。壓縮距離應根據饅頭的高度和測試目的進行設置,一般壓縮至饅頭高度的30% - 50%,以確保能夠完整地記錄饅頭的壓縮過程。
-
樣品放置:將冷卻后的雜糧饅頭樣品放置在質構儀的測試平臺上,調整樣品的位置,使探頭能夠準確地垂直作用于饅頭的中心部位。
-
啟動測試:在質構儀控制系統中設置好相關參數后,啟動測試程序。探頭會按照設定的速度向下移動,與饅頭表面接觸并施加壓力,儀器開始記錄力和位移數據。
-
數據記錄與分析:當探頭完成設定的壓縮距離后,測試結束。儀器會自動記錄測試過程中的力和位移曲線,并根據曲線計算出饅頭的硬度、彈性、咀嚼性等質構參數。操作人員可以將數據保存到儀器中或導出到計算機中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處理。
-
硬度分析:硬度值可以反映雜糧饅頭的緊實程度。硬度過大,饅頭口感較硬,不易咀嚼;硬度過小,饅頭則可能過于松軟,缺乏彈性。通過比較不同配方和工藝下饅頭的硬度值,可以找到最佳的硬度范圍。
-
彈性分析:彈性好的雜糧饅頭在咀嚼過程中能夠給人以良好的口感體驗。彈性值越大,說明饅頭在受到外力壓縮后恢復原狀的能力越強。分析彈性值的變化,可以了解原料和工藝對饅頭彈性的影響。
-
咀嚼性分析:咀嚼性綜合反映了雜糧饅頭的硬度和彈性等特性。咀嚼性適中的饅頭既不會過于堅硬難以咀嚼,也不會過于松軟缺乏嚼勁。通過咀嚼性分析,可以評估饅頭的整體口感品質。
-
粘聚性和回復性分析:粘聚性和回復性也是評價雜糧饅頭質構特性的重要指標。粘聚性好的饅頭在咀嚼過程中不容易破碎成小塊,回復性好的饅頭則具有較好的彈性恢復能力。這些指標的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饅頭的質構特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機電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JDZJ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