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政協第四次遠程協商會發言摘登(一)
2024-05-06來源: 人民政協報
我要分享
a-a+
編者按: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正在全球范圍內掀起探索熱潮。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緊抓科技創新的戰略機遇,作出一系列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部署。為不斷創造人工智能新場景和新應用,推動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國政協4月26日召開遠程協商會,圍繞“深化人工智能多場景應用 提升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協商議政。現將有關發言摘登如下——
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科技部原部長王志剛: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加快形成競爭優勢
人工智能事關我國未來發展大局。人工智能的比拼,是全棧全鏈能力的比拼。為此,迫切需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優化總體設計,加強統籌部署,加快形成競爭優勢。為此,建議:
加快夯實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底座。統籌集聚優勢資源研發攻關國際領先的通用底座大模型、高端芯片、深度學習框架等底盤和基礎性共性關鍵技術,建設高質量國家語料庫,實現軟硬件全棧式能力覆蓋。
強化前瞻引領性研究,力爭在前沿領域搶占制高點。瞄準可能引發人工智能變革的顛覆性方向,加強人工智能與數學等相互促進,突出自主底座技術,突出系統架構,突出相關理論、方法研究,突出智能解釋、科學測試與評價,突出可控與倫理,布局多技術路線研發。以系統思維組織跨領域的交叉研究,探索推動人工智能與量子計算等交叉融合,發展能實時在真實物理世界中學習與交互的具身智能,布局博弈智能、腦機智能等前沿方向研發。
以高水平規模化應用帶動人工智能融合發展,廣泛賦能產業進階升級。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好、見效快的行業率先突破,以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打通商業循環,提升人工智能行業應用水平和滲透度,培育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實施“人工智能+”場景創新驅動,開展顯著提升科研人員能力的人工智能應用研究,支持引導垂直行業領域小模型發展,推動大小模型協同提升和迭代。鼓勵通用人工智能、專用人工智能及通專結合發展,鼓勵“沿途下蛋”轉化科研成果。
完善激勵人工智能創新的政策,建設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隊伍。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培養功能,鼓勵校企、院企人才雙向流動,大力引進高水平拔尖人才團隊,構建以人才為核心的創新生態系統。加大金融財政支持力度,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向人工智能前沿研究和技術攻關,引導投資機構提供長周期資金支持。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支持人工智能領軍企業牽頭構建產業創新生態。推進開放創新合作,拓展技術、產業、治理等領域國際合作空間。
全國政協委員、科技部原副部長李萌:讓人工智能+出新質生產力
當前,以大模型為主要形式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席卷全球,我國人工智能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為此,建議:
系統推動大模型落地,塑造場景驅動的產業新優勢。鼓勵龍頭企業牽頭提出場景驅動的人工智能整體解決方案,支持大量中小企業在細分領域形成具體安排,全場景重塑智能業務流程。
專項部署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發現和培育產業新增長點。更加重視發揮人工智能在數學、物理、化學和基因、藥物、能源、材料等領域研究的作用,構建以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范式,在新藥創制、材料研發、生物育種等方面加大布局力度,更有效發現新基因、新靶點、新藥物、新材料、新品種。
攻關人形機器人,催生機器人的iphone時刻。發展具身智能載體,推動機器人與多模態大模型的融合,為機器人裝上具有更強邏輯推理能力的大腦,加快提升中國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水平。
發展綠色的智能和智能的綠色,構建智能化與綠色化相互支撐的格局。把發展綠色計算作為一個重要方向布局,統籌建立綠色算力體系,設計綠色計算模型,創造綠色算法,降低計算能耗。發展更大規模、更智能、更魯棒的智能電網,提高新能源消納比例。提升電力生產、傳輸和消費端的智能水平,降低電力生產自身能耗。
完善場景驅動生態,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性運用。推動量、超、智算融合提升算力,加快普惠算力供給。有序推進行業數據和基礎科學數據共享共用,建設更多高質量訓練數據集。創新轉化政策和體制機制,支持上下游研發配合和技術集成。
倫理治理能力建設要跟上,實現激勵發展與合理規制的統一。建立中國特色的敏捷治理體系,針對不同風險的場景實施分類分級治理。加快完善智能診療、自動駕駛等重點專業場景的倫理規范、安全標準體系,為企業提供更明確的導向,以高效能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重塑通用人工智能場景、行業和產業格局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正加速從感知、認知、理解世界向通用人工智能躍遷,通用智能體將是新質生產力重要引擎,將重塑場景、行業和現代產業格局。
加快“人工智能+場景”應用速度。過去多年來,人工智能的產業應用停滯在處理一些簡單的重復性任務場景,無法理解人類意圖,難以認知任務場景,自主任務規劃、任務泛化能力弱。通用人工智能強調價值和數據的雙輪驅動,能有效克服這些產業落地中的問題。目前,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下屬公司已經聯合大型央企國企、龍頭企業打造了一批行業智能體,推動傳統人工智能向新型智能體轉化升級。
提高“人工智能+行業”生產效率。通用智能體是由認知架構頂層設計,以場景認知理解、自主任務規劃、嚴肅知識管理、具身智能等為關鍵技術突破點,在行業的成長性高,未來能實現自主完成任務,甚至是無限個不同性質的任務,能極大緩解行業內模型“用不好、不敢用”的現狀。
重塑“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格局。通用人工智能未來是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其發展依賴于不同背景和領域的研究者、開發者以及企業之間的合作,加速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通用人工智能協同攻關計劃”人才戰略力量、“通用人工智能全重實驗室”科技戰略力量、“通用人工智能新質生產力基金”資金戰略力量和“通用人工智能產業生態”智能體生態戰略力量等,構筑人才、技術、產業、投資四大生態體系,推動通用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
人類正在跨入智能時代,通用人工智能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希望各方能夠進一步凝聚通用人工智能發展共識,共同推動我國現代產業創新發展,為提升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以自主可控技術創新 搶抓通用人工智能戰略機遇
科大訊飛自創業以來一直專注于人工智能,和國產軟硬件產業鏈通力合作,在自主可控的平臺上持續保持了核心技術的國際領先。
依托訊飛認知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2023年5月6日推出訊飛星火大模型,并于去年10月24日在合肥與華為聯合發布國內首個可支持千億以上參數大模型訓練的萬卡全國產算力平臺“飛星一號”。今年1月發布了國內首個基于全國產算力訓練的大模型訊飛星火v3.5。在中美激烈競爭中,有了通用大模型的底層能力緊緊咬住,在行業模型和關鍵領域應用就有望實現超越。
在教育方面,星火大模型的多模態批改、學習路徑規劃可極大支持因材施教和減負增效,同樣的知識點學習練習量可減少50%;在醫療方面,科大訊飛“智醫助理”人工智能輔診系統已經應用在全國超500個區縣,進行了7億多次輔助診療,有效提升了基層診療能力;在工業方面,中國出口汽車的多語種技術基本是由科大訊飛提供,大眾汽車在接入星火大模型后,已和科大訊飛聯合發布車載大模型產品。目前已經累計支持超1.2億臺智能終端出海;在賦能軟件開發方面,訊飛星火代碼能力已在華為、京東等100多家公司中成功應用。科大訊飛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目前已聚集超647萬開發者團隊。
建議以自主可控技術創新,搶抓通用人工智能戰略機遇。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聚焦資源,支持我國真正有實力的廠商對標美國開展通用大模型攻關,堅決防止出現代際差距;發布客觀、公正、可信的通用大模型評測方法和行業應用指南,指導各行業甄別和選型大模型,支持打造行業標桿示范;探索利用量子計算突破大模型scaling law(規模法則)的算力瓶頸,在大模型算法框架中引入量子計算的前瞻研究,為未來可能的革命性突破提前布局。
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探索人工智能多場景應用 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面對新一輪產業變革,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以人工智能為核心引擎的新質生產力,要打好三場攻堅戰。第一場是通用大模型核心技術戰,第二場是特色化、差異化應用戰,第三場是確保國家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安全的安全戰。圍繞如何借助專業化大模型路線,實現彎道超車談些感受。
當前,人工智能發展路徑主要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超級通用大模型之路,以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為目標發展萬億參數規模大模型。中國要實現追趕,需要大算力、高成本,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有能力的大企業形成合力。另一條路,就是走專業化大模型之路。中國產業門類齊全、應用場景豐富,可以在企業里選擇垂直場景,訓練專業能力的大模型。只要把大模型的能力做到專業化,對大模型的要求就會降低。如果有1萬家企業尋找了1萬個場景,開發了1萬個專業大模型,大模型就真的在中國能遍地開花,進入百行千業,大模型的成本就會從高昂的“原子彈”轉變為人人可負擔的“茶葉蛋”,ai引發的新一輪工業革命就可能在中國率先實現。
以360為例,在企業發展層面,我們利用全球規模最大安全大數據和專家經驗,研發六大安全垂直大模型,實現了自動化發現攻擊、自動化追蹤溯源、解決了高級專家缺口問題,幫助國家發現54個apt(高級持久性威脅),并且用于解決大模型本身安全問題。在對外合作方面,我們全面布局大模型企業級市場,牽頭成立大模型產業聯盟,攜手千余家企業,共同推動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
其中,360聯手中國海油旗下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公司,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在裝備制造行業的垂直大模型應用,提供360智腦大模型解決方案,打造知識和業務協同大模型,助力海油工程實現了生產效率的顯著提升,形成了真正的新質生產力。
全國政協委員、阿里云創始人王堅:準確實施“人工智能+”行動 高質量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為此,就如何搶占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制高點,準確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確保高質量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建議:
智能計算是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時代新的計算變革和形態。智能計算既是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核心基礎,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驅動力。當前,計算技術的突破讓人工智能進入了“計算密集、數據驅動、基于模型”的大模型時代,成為了人工智能的歷史性轉折點。
“人工智能+”要求算力體系、數據要素和工業場景三位一體地整體推進,要在支撐國家戰略、驅動創新變革、服務戰略產業上,明確未來發展坐標,以人工智能創新場景為突破口,打造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引擎。
“人工智能+”行動需要不同創新要素的有機融合,形成有效的產業創新機制。要堅持與全球高端創新要素對接,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始終瞄準科技創新變革,以開放科學的精神,實現人工智能在科學研究范式變革、產業創新效率提升中的革命性作用。要堅持以制造為根基的技術創新,對新能源、智能制造、新材料、生命科學、醫藥健康等相關目標進行梳理,定位一批對數字經濟發展具有顯著引領作用的方向,以“人工智能+”行動打造成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引擎,讓中國成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主陣地。
“人工智能+”行動需要從機制上支持跨領域的顛覆性創新。需要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非盈利新型研發機構更緊密、高效的協同創新,準確、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以產業場景為突破,努力做到高質量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機電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JDZJ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