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的“硬實力”與制度供給的“軟動力”,共同搭建起滬市公司自身穩步前行、引領產業鏈躍升發展的新臺階。拾級而上,相關領域產業關鍵技術攻關與核心裝備自主可控進程不斷取得突破。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含金量”的同時,滬市公司的“含綠量”亦在持續提升。
2023年前三季度,滬市公司合計研發投入近5853億元,同比增長超7%。以去年全年數據計,滬市公司研發投入合計近9600億元,占到全國研發經費的31%。與此同時,并購重組、股權激勵、員工持股等一系列豐沛的制度供給,也為滬市公司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可選可用的“工具箱”。
頗為亮眼的是,除了發揮好國民經濟“壓艙石”的作用,滬市央國企還越來越多地承擔起行業升級“源動力”的角色。今年前三季度,滬市央國企合計研發投入超3413億元,同比增幅近8個百分點。三季報滬市研發金額前10的公司中,9家為央企、1家為地方國有企業;研發投入同比增幅超100%的78家公司中,央企國企有42家。
科技引領:研發積蓄勢能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越來越多的滬市公司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為企業自身和產業鏈的升級發展深度蓄能。
以三大運營商為典型,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持續深入5g、算力網絡、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重要領域研發,推動我國信息通信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今年1-9月,3家公司累計投入研發費用267.5億元、同比增長23.8%,近三年研發費用復合增長率達41.3%。目前,三大運營商已累計牽頭數百個5g國際標準、百余個國內外算力網絡標準,自主研發云操作系統、數據庫等,發布多項人工智能通用、專用大模型。
汽車行業,滬市公司加快構建以新能源汽車為牽引的產業鏈升級新生態。上汽集團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終端交付量達68.3萬輛,并自今年1月以來始終保持逐月環比連漲。再如,廣汽集團投資450億元造智能制造、汽車小鎮、創客區三大核心片區,加快自主新能源品牌廣汽埃安產能建設,目前已實現年產20萬新能源車產能。
滬市公司還在通過科技創新助力產業鏈核心技術攻關。以中國中鐵為代表,公司經過20多年持續探索,推動我國盾構機完成從蹣跚學步到向前掘進,再到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的“逆襲”。無獨有偶,萬華化學打破了adi跨國公司長達70年壟斷,成為全球第2家掌握尼龍12全產業鏈制造技術的企業。
科創板公司則憑借突出的“硬科技”實力,助力產業關鍵技術突破與實現核心裝備自主可控。2023年前三季度,科創板企業研發投入合計達959.07億元,同比增長26%,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中位數達13%。近6成科創板公司的核心產品或技術正在相關領域推動實現進口替代。
以高端裝備制造業為例,軌道交通控制系統龍頭企業中國通號,高速鐵路控制系統核心產品及服務覆蓋總中標里程全球第一。時代電氣成功研發了“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牽引變流系統,連續九年在該領域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
綠色注能:產業升級蝶變
數據顯示,2022年,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滬市公司數量從2018年的不足800家增長至1000余家,創下歷史新高;超1300家滬市公司披露建立環保機制,環境保護相關資金投入近1500億元;超1500家滬市公司采取減碳措施,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當量超8億噸。
可以看到,石油、煤炭、電力、鋼鐵、建筑等一大批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產業鏈鏈主,正不斷引領產業升級蝶變。綠色發展路上,一方面,它們通過推動傳統產業升鏈,加速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發展體系;另一方面,通過助力新興產業建鏈,讓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利用水平、產業競爭力邁上新臺階。
在節能降耗、減污控排方面,滬市鋼鐵、煤炭、電力公司著力處理好安全性、經濟性、清潔性的關系。如中國神華與華為公司協同攻關,發布“煤礦鴻蒙操作系統”,促成國產操作系統首次工業化應用;并率先實現燃煤發電機組100%脫硫脫硝、常規煤電機組100%超低排放。另如,平高電氣研發的126千伏無氟環保gis使用二氧化碳氣體作為絕緣介質,可使溫室效應指標縮減99.99%以上;145千伏真空斷路器使用純氮氣作為絕緣介質,可實現溫室氣體零使用。
作為傳統能源企業,“三桶油”在穩油的基礎上,加大能源產品的多元供應。如中國石油持續推進非常規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在川南地區建成我國首個“萬億儲量、百億產量”頁巖氣區。中國石化也在大力推進傳統業務轉型升級,公司2022年天然氣產量較2015年相比增長70%。中國海油主要聚焦海上風電業務,大力實施“岸電入海”“綠電入海”。上半年,公司推動的世界首個半潛式“雙百”深遠海浮式風電項目在南海文昌油田成功并網發電。主力生產設施“海油觀瀾號”裝機容量7.25兆瓦,預計每年減排二氧化碳約2.2萬噸。
受益于新能源格局加速布局,滬市公司從上中游光伏設備、到下游光伏發電企業,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全覆蓋”。滬市主要光伏發電公司2022年合計完成發電量約50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帶動全產業鏈業績攀升。
今年上半年,隆基綠能啟動了“綠色可持續供應鏈共建行動”,全系列硅片產品和主流組件產品均通過了法國ecs碳足跡認證。通威股份上半年銷售高效太陽能電池35.87gw,可用于每年生產清潔能源電力497億度,相當于年節約標準煤約1500萬噸。
制度護航:釋放創新活力
扎根資本市場的沃土,滬市公司通過產業化專業化整合,借助各類釋放創新活力的體制機制,加快推進產業鏈躍升的關鍵進程。
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并購重組主渠道作用,越來越多的滬市公司通過戰略重組、專業整合打造更加突出的核心競爭力,帶動產業鏈加速發展。統計顯示,2022年以來,滬市披露重組方案87單,實際完成64單,交易金額超3300億元。以打造產業鏈引領力和競爭力為核心的產業類并購已經成為主流。
今年年初,長江電力完成了對云川公司的重大資產重組,斥資804.84億元收購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的投資運營主體,讓公司的總裝機容量大幅增加近58%,進一步鞏固了公司在水力發電行業的地位。
在國防軍工領域,中航電子換股吸收合并中航機電,交易規模超過480億元,通過將航空電子板塊和機電板塊的有序整合,打造航空工業集團的機載業務整體上市平臺,提升了存續企業在航空工業機載系統的綜合實力。
并購重組也為央企集團內減少同質化競爭,減少重復投資建設,打造業務板塊強平臺提供了條件。如中國動力通過重組將集團下屬柴油機動力業務進行統一整合,合計交易金額225億元,在解決同業競爭的同時,進一步鞏固了公司行業龍頭地位。
股權激勵、員工持股等制度安排的供給,則為滬市公司引領產業鏈躍升提供了“軟動力”。2020年以來,滬市有892家公司推出1214次股權激勵方案。其中,科創板共361家公司推出了523單股權激勵,板塊覆蓋度達64%,激勵董事、高管、核心技術人員、核心業務人員合計9.5萬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央企的股權激勵積極性提升顯著。2020-2022年,滬市央企共推出股權激勵方案57單,較此前三年(2017-2019)的33單數量明顯增加。
通過股權激勵等機制的優化,進一步實現企業與核心骨干利益的綁定,激發其創新創業的熱情,越來越多的公司也在里面嘗到“甜頭”,進一步拓展機制優化的幅度和范圍。
以國電南瑞為例,公司在推出2期股權激勵方案的基礎上,做深做實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在下屬單位推出股權激勵、超額利潤分享計劃等靈活機制。公司業績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林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機電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JDZJ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