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其中包括“推動科技創新”。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創新”始終是各方聚焦的高頻詞匯。中國與共建國家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共同將“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
從建設聯合實驗室到搭建各類合作平臺,從打造產業轉移基地到推進人才交往交流……十年間,廣東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科技創新合作同樣日益緊密、多元。
在這條“創新之路”上,有哪些亮眼的廣東科技元素?
已獲批4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
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明確提出,未來5年把同各方共建的聯合實驗室擴大到100家。
“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是由科技部批準建設,參照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國家對外科技合作創新最高級別平臺。
這樣的聯合實驗室,截至2022年底廣東已獲批了4家,分別是“中國-烏克蘭材料連接與先進制造”“中國-斯里蘭卡熱帶海洋環境”“中國-東盟海水養殖技術”“中國-新西蘭生物醫藥與健康”,數量在全國各省市中排名靠前。
以中國-斯里蘭卡熱帶海洋環境聯合實驗室為例,它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支撐建設,實驗室開發的“斯里蘭卡周邊海域海洋氣象預報系統”成功用于當地防災減災及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
在今年舉辦的第八屆中國-斯里蘭卡“海洋可持續發展”聯合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與斯里蘭卡盧胡納大學簽約。
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介紹,2021年5月,一艘貨輪途經斯里蘭卡時突然起火爆炸。聯合實驗室的海洋環境預測預報系統發揮了關鍵作用,幫助評估、預測了污染物塑料、碎片和化學品可能擴散的程度。此外,中斯共建的海洋環境觀測站點協作實時監測,為該次事件的海洋環境模式預報提供了重要的實時觀測數據。
除了聯合實驗室外,廣東省內各地市與高校院所也建立了一批“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平臺:
廣州市設立有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廣州中以生物產業孵化基地;
深圳市設立有華大基因全球創新中心;
廣東省科學院則設立有中國-東盟水土保持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
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說,當前廣東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涉及領域越來越寬。
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底,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國際科技合作領域專題支持省內各創新主體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合作項目共160余項,其中包括與巴基斯坦在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等領域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卓越中心,與新西蘭奧克蘭大學重點圍繞生物醫藥等領域開展合作等。
創新成果在“一帶一路”落地轉化
10月12日,中國-葡語系國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實體場地啟用儀式在珠海橫琴啟動,廣東再添一個新的對外科技合作平臺。
4個月前,另一個“國字號”平臺——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下稱“中拉技術轉移中心”)在東莞揭牌啟動,這是科技部批復同意建設的國內唯一面向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的國家級跨國技術轉移機構。
今年6月,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在東莞揭牌啟動。
重大合作平臺的連續落地,為廣東強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
以中拉技術轉移中心為例,它重點面向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等建設國際技術轉移網絡,將通過組織企業對接交流洽談、技術培訓、先進技術示范等,進一步促進創新成果落地見效。
“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是中國開展科技創新合作的重要伙伴。中拉技術轉移中心將進一步為中拉整體合作增添新的內涵。”在揭牌啟動儀式上,科技部副部長張廣軍說。
廣東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科技合作,不少已經開花結果。
落地在中白工業園的中白產業技術聯合創新中心,由廣東省科學院與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共建,雙方借此積極推動白俄羅斯科技成果到中國落地轉化。
目前,中心正在推動落實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4項,部分項目雙方已達成協議將成立合資公司,在中國進行產業化。2022年,雙方還聯合申報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獲立項5項。
廣東還培育了廣東獨聯體國際科技合作聯盟,建立了獨聯體國家科技資源數據庫,收錄獨聯體技術項目成果5547項,研究機構876家,有力推動廣東省與獨聯體國家的技術轉移工作。
打造高級別的科學盛會
國際科技合作離不開高水平、高層次人才交流。
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提出,舉辦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支持各國青年科學家來華短期工作等。
在廣東,今年5月舉辦的2023大灣區科學論壇,首次設立了“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分論壇。
2023大灣區科學論壇“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分論壇會場。
大灣區科學論壇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高級別的科學盛會,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專門設立的這一分論壇上,國內外的科學家們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從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多個層次和維度展開研討。
共建“一帶一路”必須加強科技創新與科技合作、聚焦綠色發展和包容發展,加強在氣候、生態環境、生物技術、數字和人才等方面合作……會上,科學家們達成廣泛的共識。
依托大灣區科學論壇等高層次的交流對話平臺,廣東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乃至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交流合作更加緊密。
事實上,大灣區科學論壇從創辦時起,便帶有“一帶一路”的“基因”。
2021年,大灣區科學論壇由“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發起、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anso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首個國際科學組織,由中國科學院牽頭,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科研機構、大學與國際組織共同發起,目前已有67家正式成員,覆蓋歐洲、亞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的48個國家和地區。
10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主席白春禮在《科技創新與合作支撐“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署名文章中,還專門提到大灣區科學論壇,并指出“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地區,粵港澳大灣區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對于支撐‘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廣東省科技廳也表示,將繼續積極舉辦好大灣區科學論壇等全球知名高端科技交流活動,推動人才交流,進一步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科技交流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機電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JDZJ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