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受春節等因素影響,中國車市遇冷。據中汽協數據,該月我國汽車銷量為158.4萬輛,環比下滑35.1%,同比下滑19.9%。
與此相對應,多數車企該月銷量同環比雙雙下滑。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奇瑞、吉利、長城這幾家自主品牌,雖環比呈現下滑,但同比則在不同程度增長,尤其是奇瑞,在較高的體量下,仍較去年同期增長了近四成,前兩月累計銷量更是同比大漲近七成。
新勢力大多沒破萬,問界、理想超2萬
2月,造車新勢力環比齊齊下跌,多數月交付量未過萬輛,僅問界與理想還算不錯,依然拿下了2萬+的月銷。
問界該月共交付新車21,142輛,以891輛的微弱優勢再次成為月銷冠。問界新m7仍然是其銷量的絕對主力,該月共交付18,479輛,銷量占比超87%。自去年9月上市交付以來,m7累計大定已突破15萬輛,已交付新車超10萬輛。
圖片來源:aito汽車
今年前兩月,問界新車交付量總計超5.4萬輛。隨著新m7的繼續發力、產品線的補齊、終端優惠的開展以及交付能力的提升,問界接下來預計仍將保持強勁勢頭。
理想與問界差距不大,該月共交付新車20,251輛,同比增長21.8%。理想汽車董事長兼ceo李想指出,盡管2月受到了春節、理想l系列年款切換部分車型售罄的影響,其日均交付量(不含8天春節假期)較去年2月日均交付量仍然大幅增長。
李想表示,隨著新車型的發布和交付(理想mega和2024款理想l系列車型),其目標在3月恢復到月交付5萬輛的水平。
蓋世汽車關注到,理想已于3月1日正式發布2024款理想l系列車型,并于3月3日開啟交付,真正做到發布即交付。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同樣于3月1日發布的理想mega近期遭遇p圖風波,據悉受此影響,該車型目前市場表現不及預期,而這可能會影響到上述目標的達成。針對該輿論風波,李想日前已在朋友圈發聲,稱“決定開始反擊”“對有組織的違法犯罪行為,正用法律手段處理”。
圖片來源:社交平臺截圖
蔚來2月新車交付量為8,132輛,環比呈現下滑,但幅度相對較小,這也使其成功反超零跑,拿下第三排位。不過從前兩月累計交付量來看,蔚來仍然低于去年同期,且不及零跑。
據最新消息,2024款蔚來es8、ec7、es6、ec6、et5t等車型已在北京、蘇州、成都等城市開啟首批交付。2024款et5與es7則將分別于4月、5月開啟交付,2024款et7將于4月發布并開啟鎖單。另外,蔚來第二品牌“樂道”將于5月上旬發布。
蔚來汽車董事長、ceo李斌日前表示,相信3月開始銷量會越來越好,有信心單月銷量達到兩萬輛,對今年全年銷量預期表現非常樂觀。
零跑2月共交付新車6,566輛,由于去年同期基數偏低,單月及累計交付量同比都呈現大幅上漲。
3月2日,零跑c10正式上市,同時零跑c11/c01/t03也迎來全新車型發布。至此,零跑從純電到增程,從微車、到轎車和suv的產品矩陣進一步完善,形成了對20萬元以內的主流新能源市場的全覆蓋。按照規劃,零跑還將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上推出零跑c16,該車定位中大型新能源suv。在多車型加持下,零跑在2024年目標沖擊30-40萬輛的年銷。
哪吒2月交付量為6,085輛,同環比都在下滑。蓋世汽車注意到,在春節假期后,哪吒對旗下多款主力車型全系降價,但效果似乎并不明顯。其實,放眼整個行業來看,春節后價格戰的迅速升溫,形成了較大的觀望走勢,并沒有很好地提振銷量。
小鵬2月交付新車4,545輛,在新勢力中“墊底”。在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看來,小鵬這一表現背后主要有兩大原因:一、小鵬渠道端推行“木星計劃“,調整直營店和授權加盟經銷商比重,導致渠道端穩定性和提車積極性不強,另外最近推行的經銷商儲備庫存也帶來一定影響;二、新車x9產能較少,交付未跟上。
圖片來源:小鵬汽車官方海報截圖
不過該分析師也表示,整體上小鵬g6、x9兩款車型訂單量還是可觀的,隨著渠道調整穩定、產能跟上,結合最近的降價促銷等因素,小鵬后面的月銷量預計依然會逐步改善,也會回歸月銷2萬輛水平。
老牌自主表現不一,奇瑞同比大漲
2月整體車市下滑,車企銷量環比普遍下跌,老牌自主車企們也不例外,奇瑞、吉利、長城、比亞迪、江淮等環比均呈現不同程度下滑。但對比去年同期,我們仍然能夠發現,它們的強大抗壓能力,例如奇瑞。
2月,在老牌自主陣營中,奇瑞表現最為突出。該月奇瑞集團銷售汽車143,155輛,同比增長37.8%,1-2月累計銷售汽車348,019輛,同比增長69.5%。其中,奇瑞品牌2月銷量97,562輛,同比增長41%,1-2月銷量232,692輛,同比增長67.1%。
奇瑞這一表現背后,出口板塊的貢獻不小。盡管奇瑞官方還尚未公布其2月出口數據,但據中汽協最新數據,2月奇瑞整車出口量達到7.9萬輛,前兩月出口量達到16.9萬輛。回顧此前,奇瑞2023年銷量達到188.1 萬輛,其中出口量達到93.71萬輛,占據著總銷量的半壁江山。
再看吉利,其2月銷量為111,398輛,同比增長3%,1-2月銷量為324,885輛,同比增長55%,這主要得益于新能源以及出口板塊的帶動。
數據顯示,在吉利銀河、幾何和極氪品牌等帶動下,吉利2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33,508輛,同比增長約48%,銷量占比超30%。1-2月,吉利新能源汽車銷量為99,334輛,其中插混車型銷量為42,904輛,同比暴增15.6倍。聚焦出口板塊,進入2024年以來,吉利國際化版圖持續擴大。2月,吉利出口銷量達24,373輛,同比增長超39%。
長城2月合計銷量71,027輛,同比增長4.12%,1-2月合計銷量175,057輛,同比增長34.91%。據官方數據,長城2月海外銷售30,589輛,1-2月累計銷售56,963輛;2月新能源車銷售12,270輛,1-2月累計銷售37,300輛。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比亞迪。2月,比亞迪銷售汽車122,311輛,同比下滑36.84%,1-2月累計銷量為323,804輛,同比下滑6.14%。
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表示,比亞迪近兩月銷量下滑,與去年年底非常激進完成年度目標密切相關,去年年底有一定提前透支交付的影響。另外,比亞迪推出入門級更低的榮耀版車型,導致市場激烈的價格戰影響,導致用戶對于主流的a級車持幣待購觀望情緒(市場都是買漲不買跌的心態)。
該分析師表示,目前榮耀版車型已經獲得不少用戶訂單,預計會在3月下旬至4月左右規模化交付,提升比亞迪整體月銷水平。據相關數據,近兩周比亞迪銷量已經開始不斷上升。
此外,上汽及廣汽自主板塊在2月的表現也稍弱,以廣汽為例,廣汽乘用車該月銷量同環比雙雙下滑,廣汽埃安也同樣如此。
要知道,去年埃安累計銷量達到480,003輛,較前一年大漲了77%,單月平均銷量突破4萬輛,在眾多傳統車企推出的新能源汽品牌中可謂“遙遙領先”。然而到了今年,埃安的單月新車交付量,連續兩個月環比下滑,2月交付量僅1萬輛出頭,較去年同期下滑近七成,今年前兩月累計銷量為2.1萬輛,同比下滑了45%。而按照規劃,今年埃安將沖擊80萬輛的年銷目標。
圖片來源:埃安官方海報截圖
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認為,埃安要達成這一年銷目標比較難。至于其中原因,其提到以下幾點:
一、2023年,廣汽埃安銷量48萬輛,主要集中在埃安s和埃安y這兩款車上面,月銷平價都在1.8-2萬輛左右,過去的銷量集中在網約車和租賃平臺,以及私人采購后進入網約平臺使用;
二、埃安s和埃安y等主銷車型最近也開始降價,但是面臨五菱(五菱星光)、比亞迪(秦系列)、奇瑞(風云系列)、零跑(c10、c01)、吉利(銀河系列)、長安(啟源系列)相關競品挑戰壓力更大,對手降價幅度和車型性價比更高的擠壓效應會比較明顯;
三、埃安極力打造的中高端昊鉑品牌,如昊鉑gt、昊鉑st等車型品牌向上和銷量明顯受到極大的挑戰,2024年很難有大的銷量貢獻;
四、埃安也在出海,但是短期內對銷量增長支撐空間有限。
合資以下跌為主,上汽通用五菱是例外
據乘聯會最新數據,2月自主品牌市場份額較去年同期進一步增長,而合資品牌份額呈現下滑。與之相對應,此次統計內的合資品牌大都在下滑。
上汽通用五菱是其中唯一一家同環比雙雙上漲且1-2月累計銷量也呈現正增長的品牌。2月其銷量達到7.5萬輛,其中乘用車超3.6萬輛,新能源車型占比92%;商用車近3.9萬輛。具體到乘用車方面,五菱星光銷售11,964輛,五菱繽果銷售8,087輛,五菱宏光mini ev系列銷售13,596輛。
另一個例外是長安馬自達,盡管環比驟降,但高于去年同期。此前1月,長安馬自達的表現也比較突出,實現了銷量的倍增。當然,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同期基數較低,另一方面,其產品降價促銷力度也比較大。
圖片來源:長安馬自達官方海報截圖
1-2月,長安馬自達累計銷量超過1.3萬輛,同比增長近七成,在合資品牌中增幅較高。其實,除長安馬自達外,基于1月還不錯的表現,東風日產、東風本田、長安福特及上汽大眾前兩月累計銷量也超出了去年同期。
業界周知,2023年,合資品牌過得并不容易。而放眼2024年,其所面臨的壓力或更大。
前面提到,比亞迪等車企掀起新一輪價格戰,而這極有可能影響到合資燃油車的生存空間。舉例來說,比亞迪通過降低秦plus dm-i的價格,直接挑戰了東風日產軒逸、一汽豐田卡羅拉等合資品牌a級車型。
當然,合資品牌也有動作。就在比亞迪以秦plus榮耀版打響新一輪價格戰的當天,北京現代就快速“反擊”,發布海報稱,全新伊蘭特7.58萬元起,油“比”電強。
圖片來源:上汽通用
緊接著,別克對單車型狂降6.5萬元,還在一天后上市了別克e4增值款,起售價較在售車型官降3萬元,把中大型純電suv價格卷到15萬區間。隨后,馬自達、凱迪拉克等眾多品牌紛紛加入戰局,開始瘋狂降價促銷。
不過即便如此,正如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所說,合資品牌回暖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主要是自主車企新能源汽車產品投放和油電平價影響較大,“就新能源產品而言,合資車企增量依然有限,主要原因包括產品力不足、創新技術應用緩慢、新能源產品的營銷服務稍顯傳統。”
因此綜合來看,2024年,合資品牌們所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機電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JDZJ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