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勝利開幕。
這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
為深入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準確把握報告的豐富內涵,中國吉林網特邀吉林大學東北振興發展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邴正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進行解讀。
中國吉林網:2022年10月16日上午,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您作為一名理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收聽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后有何感受?
邴正:收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上所作的報告,備受鼓舞和振奮。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總結回顧了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的不平凡的輝煌業績,深刻闡述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戰略思想的創新與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為我們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挑戰,進一步明確了指導思想和發展方向,更加堅定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信心與決心。作為理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努力貫徹落實,加緊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創新的新成果。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專業教學,為宣傳、研究黨的二十大精神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吉林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您如何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
邴正:中國目前是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截至2021年,我國有14.12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8%。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歐洲面積1017萬平方公里,而歐洲只有7.4億人口,僅為中國人口的50%。從1720年英國工業革命算起,已經發展了300年。歐洲現代化起于西歐,至今東歐、東南歐的一些國家,如俄羅斯、保加利亞、黑山、塞爾維亞、白俄羅斯、北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等國,人均gdp落在中國的后面。中國式現代化是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規模最大的社會整體性的現代化。我們之所以迅速崛起,就是因為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經驗的同時,沒有簡單模仿西方現代化的發展道路,而是緊密結合中國現實具體國情,開辟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并緊緊圍繞這個社會主要矛盾推進各項工作,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努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共同富裕是漸次富裕,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出發,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必須循序漸進,有序推進。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僅是物質文明的先進富裕,而且是精神文明的繁榮昌盛。我們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中國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攜手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中國吉林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您怎樣理解“三個務必”?這背后有什么樣的深遠意義?
邴正:在中國革命勝利前夕,毛主席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向全黨同志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又提出“三個務必”,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黨面臨的當前形勢和歷史任務作出的重大論斷。從“兩個務必”到“三個務必”,突出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要求全黨在走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始終堅持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是要求全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績面前時刻保持頭腦清醒,面對“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是要求全黨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中國吉林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您作為一名高校專家,落點吉林,您認為我們該如何向前推進?
邴正:我省長期擁有科教優勢和人才優勢。據七普數據,我省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17年,位居全國第9位,每10萬人口擁有的大學生(包括大專)人數占比達16.74%,位居全國第11位, 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全時當量36376,位居全國第9位。當前,全球工業化正處于從傳統工業化、現代工業化向新興工業化轉變的發展時期,新興工業化的核心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工程、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生物生命醫藥工程等新興科學技術。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和振興,是中國進入新興工業化的過渡性陣痛,也是進入新時代,社會發展變革對東北和中國的時代性挑戰。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是吉林振興的關鍵性舉措。要加快從傳統工業化、現代工業化向新興工業化的產業轉移,力爭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工程、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生物生命醫藥工程等新興產業領域有所突破和壯大,追趕新興工業化步伐。我省應依托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長春理工大學和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光機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動汽車工業向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化方向發展,爭取形成新材料研發和產業化基地,做大做強生物生命醫藥健康產業,培育信息工程、航空航天工程、海洋工程等新興產業發展,推動我省新興產業發展為我省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
中國吉林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過去十年,吉林走出了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不斷取得新突破。您作為吉林大學東北振興發展研究院院長,對于未來吉林振興和高質量發展有哪些建議?
邴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關乎國家發展大局。”這是對東北地區作出的重大戰略定位,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建議東北振興發展戰略的新定位應調整為:緊緊抓住安全與發展兩個戰略支點,一方面全力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在維護國家安全過程中,實現東北振興發展;一方面積極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快從傳統工業化、現代工業化向新興工業化的產業轉移,力爭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工程、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生物生命醫藥工程等新興產業領域有所突破和壯大,通過經濟發展實現穩邊固邊強邊的戰略目的。
從安全與發展兩個戰略支點出發,建議我省采取以下具體措施:
1.在國家支持下,通過自主創新改造東北能源產業、裝備制造業和國防工業,打造產業優勢,確保國防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我省應加大對石油、煤炭、鋼鐵、軍工、裝備制造等戰略性產業的新技術改造與體制機制改革的支持與推進,爭取成為國家實現國防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支撐性基地。
2.加快從傳統工業化、現代工業化向新興工業化的產業轉移,力爭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工程、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生物生命醫藥工程等新興產業領域有所突破和壯大,追趕新興工業化步伐。
3.發揮糧食生產優勢,提升我省農業機械化、生物技術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快對松原、白城地區的水利與土壤改造,擴大和增加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提升國家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定位,提高對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支撐地位。在確保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的前提下,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提升產業附加值,帶動鄉村和鄉鎮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4.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強與國內發達省份在投資、技術領域合作,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吸引國外和國內投資,拉動服務業、旅游業、科教文化產業等第三產業發展,提高社會就業與收入水平。
5.針對產業升級與人口下降趨勢,加強人才戰略,提高人才待遇;實施鼓勵生育政策;在有條件的邊境地區適度發展食品、服裝、生活日用品等必要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吸引外來勞動力,增加邊境地帶人口,實現實邊、固邊的戰略目的。
6.繼續鞏固、擴大與東北亞各國的國際合作,特別是中韓、中俄等國的國際合作,提升東北經濟的外向度水平,一方面推動經濟發展,一方面加強民間友好往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機電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JDZJ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